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资讯  热点

金华沈氏家训登中纪委首页 中纪委第9次点赞金华好家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2-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天(1月3日),金华沈氏家规家训专题片《金华沈氏:清心俭政齐家有道》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首播,介绍金华金东区山下头村及该村的沈氏家风家训,这是该栏目的第77期,也是继浦江郑义门、兰溪诸葛八卦村、东阳木雕家训馆、永康胡氏家风、武义吕氏家风、义乌徐侨家风、婺城盘溪何氏家风、磐安羊氏,金华家风第九次登上中纪委官网,至此金华各县市区的好家风均已登上中纪委首页。

  山下头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地处金华东大门,东临航慈溪,西靠潜溪。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蝴蝶形的小山坡上。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沈约三十一世孙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现有村民76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沈。

  沈约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了《沈氏家训》,共13则,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而每一则又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恪守礼义廉耻,特别强调要发自内心扬清抑浊,慎独为本,严于律己,出淤泥而不染。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聚,拘祠责治毋纵。”

  《沈氏家训》还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而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清心俭政”的祖训,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清廉节俭,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此外,因山头下村一带商业繁华,家族子弟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沈氏一族还制定了《禁嫖赌略言》,作为家训的补充和延伸。全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规矩、定处罚,谆谆劝导子孙后代端正行为,远离邪恶。

  

  正是沈约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家规家训,其子沈旋、沈趋也成为了高官,且均以清正廉洁闻名。沈约留下的诗文警句,加上其教子治家思想,经子孙后代的不断丰富、完善,最终浓缩为13则的《沈氏家训》。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林家骊:

  他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沈约他是提倡美政的一个人,美政就是美好的政治;第二个方面,沈约是一个正派的人,他为人正派正直,还有很多的政绩;第三个方面,沈约也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提倡节俭,俭政。蔡兴宗(南朝宋大臣)对他的评价很高:“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训诲可秉家法严明

  潜溪一带,人杰地灵、文脉深厚,位列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曾以“潜溪”为号,在此开设讲席。山头下村的沈约后裔,一贯尊文重教,恪守儒家礼仪,定期诵读家训,不忘祖宗的谆谆教诲。

  【士子读书声】

  “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极为注重内心修炼,特别强调严于律己,以慎独为本,去除内心浮躁,摒弃华而不实。《沈氏家训》的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众,拘祠责治毋纵。”

  《沈氏家训》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家族子孙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祖训教诲,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戒仆从,务耕读”,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但凡进入村私塾就学的沈氏子孙,每日晨读,必须背诵家训,直至烂熟于心。《沈氏家训》,言简意赅,却又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扎根于子子孙孙的心间。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学者黄灵庚:

  沈氏家族的家训内容很丰富,家训家规里面对子孙后代的这些规定,就是要让子孙通过这样一种修炼,道德境界、思想境界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那么,这样的人走上社会才可以建功立业,为社会服务。

  砥节砺行贻范古今

  大公而小私,凡事讲规矩,是沈氏鲜明的家风印迹。沈约第四十二代孙沈鹤令,曾任清朝地方粮库的监理。有一年,山头下村遭遇水涝,村民们几乎颗粒无收。沈鹤令回老家探望母亲,很多乡邻都以为他会带回几袋粮食,纷纷到村口迎接。出乎意料的是,沈鹤令只背了一个行囊,里面只是一些换洗的衣物,而那一把雨伞,还是当年从老家带去的旧伞。

  这篇《禁嫖赌略言》,可谓家训的补充和延伸,体现着沈氏家族严格的齐家之法。全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规矩、定处罚,明确告诫子孙后代远离不良习气。

  这一座古桥,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牢固如初。公元1841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喜逢80大寿,子孙们合计着做一场体面的寿宴。沈感卿知道后,对子孙们说道:“你们不必为我的大寿浪费银两,把这些银两捐了吧,在潜溪上造一座石桥,方便乡亲们过河。”然而,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那一天。两年后,经过子孙们的共同努力,一座长20余米,宽1.5米的3孔石墩桥终于建成。为了纪念这位“私财不吝而公奉必约”的贤者,乡亲们将此桥命名为“仁寿桥”。

  无巧不成书,2001年,沈约第四十六代孙、抗日游击队老战士沈仲阳遗孀也迎来了80大寿。四个儿子效仿先祖,征得老母亲同意后,将祝寿款捐于公益,捐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环村道路,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感人一幕,在2011年再次重现。因“仁寿桥”较狭窄,无法通行机动车辆,于是,沈约第四十九代孙沈才兴慷慨解囊,捐资50万元,在“仁寿桥”上游又建起了名为“余庆桥”的新桥。

  一座座古桥、新桥,装点着潜溪,方便了行人,也让山头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仁义古村”。留在村中的村民,耕读传家,和睦融洽。走出村外的人,出仕为官者清廉为官,务实为民;经商者诚信经营,好善乐施……

  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沈氏后裔沈才土:

  我们这个家训,已经不再是仅仅写在宗谱上,甚至不仅仅是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风,可以说渗透在血液里,体现于言行中,成为我们宗族人的一种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准则。

  千古风流八咏楼,并未因岁月风雨而褪去昔日的光华,八咏辉章,传唱不息。五百多年来,沈约的修身、为官思想与《沈氏家训》一道,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润泽着后世子孙。一座古村的故事,也因为那一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传承而熠熠生辉。

  【浙江新闻+】

  金华好家风9次被中纪委点赞,好家风遍布八婺各地:

  2016年10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66期《浙江磐安羊氏:训子孙以孝悌忠信,肃家政以敬慎勤俭》。

  磐安双峰大皿羊氏,为汉末羊续、羊祜的后裔。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河东都将杨弁在太原发动兵变。羊续后人、嘉州夹江(今四川乐山市北)县尉羊愔,因兵乱弃官入皿川隐居,迄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羊氏族人生息于此,繁衍出江南一支重要的羊氏分支,人才辈出、代出忠良。前有“悬鱼太守”羊续,后有征南大将羊祜,子孙代以“清德”自守,享有“九世清德”的美誉。唐末,羊氏一支迁徙来到浙江磐安,大皿村的先祖羊愔以羊祜《诫子书》为蓝本,总结出了“悬规、植矩、诒勤、师俭、有孚、谦益”十二字家规箴言。

  2016年10月1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65期《浙江金华盘溪何氏:明德惟馨,贤廉传家》。

  介绍聚居于金华市婺城区后溪河村的盘溪何氏一族,始终贤廉继世、耕读传家,有着“理学世家”的美誉,涌现了南宋理学家何基、近代“何氏三杰”——何炳松、何德奎、何炳棣等一批杰出人才。

  《何氏家训》以“养贤才”“议贤能”为核心,将何基思想中的贤德奥义转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2016年9月2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64期把关注焦点落在了义乌人身上:《浙江义乌徐侨:以实心行实政以清简传家风》。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县靖安里龙陂(今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王宅片)人,南宋名臣、理学家。

  徐侨少时聪敏好学,弱冠入太学,师从吕祖谦门人叶邽。淳熙十四年(1187年)登进士,历任信州上饶主簿、绍兴府司法参军、秘书省正字、安庆知府、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等职。后辞官回乡创办“东岩书舍”,潜研理学,教书育人,十多年间孜孜矻矻为学,讲学授徒,享誉东南。绍定六年(1233年)应召再起,任国史院编修、经筵侍讲、国子监祭酒诸职。嘉熙元年(1237年)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十一月病逝家中,享年七十八岁,谥号文清。《宋史》评价:“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

  

  东阳木雕家训馆入驻中央纪委网站网上展馆栏目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3月,东阳木雕家训馆作为常驻展馆入驻中央纪委网站网上展馆栏目,网友只需点击中纪委官网的“网上展馆”,便可领略古老的木雕家训所带来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全国首家以木雕为表现形式的家规家训主题展馆。

  东阳木雕家训馆自建成以来,已举办各类廉政教育活动20余次,8万余人次赴展接受家规家训教育。东阳市专门设计制作了木雕家训馆网上展馆,通过展馆简介、视频概览、展区介绍等功能全面展示了木雕家训馆的风貌。网上展馆打通了线上线余平方米的展馆全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