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美食

新华体育,播种从玉米地开始人眼中的高殿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3-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专电 原新华社体育部主任、伦敦分社社长、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高殿民因突发心脏病,于2016年11月11日在韩国平昌参加国际奥委会相关会议期间逝世,享年62岁。

  高殿民1978年开始从事体育报道,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报道许海峰夺金,全球首发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消息,为新华社体育新闻报道工作作出巨大贡献。在18日高殿民同志告别仪式于北京八宝山举行之际,很多与他共事过的新华社记者纷纷用文字寄托对这位被大家称呼为“高Sir”的良师益友的哀思。

  你就是那灯光

  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王子江

2015年6月,王子江与高殿民在英国阿斯科特采访英国皇家赛马会期间合影

  高Sir,又是一个伦敦的深秋,分社前橡树的黄叶又一次随风飘零着。

  往年,当叶子逐渐稀疏,你会指着剩余的几片叶子问:“知道为什么别的叶子掉光了?只有那几片还留着?”

  往往不等我们回答,你会解释道,因为那几片叶子靠近路灯,靠着灯的一点热量,残叶会在秋风中做最后的舞蹈。

  然后,在某个雨夜,当灯光亮起,映着那几片风中摇曳的黄叶,你会得意地笑着给我“炫耀”你的发现。

  你每年都会问这个问题,你每年都会对分社的每个人问这个问题。后来我都装作不知道,听你唠叨,听你解释--就如同小时候听我奶奶那些她唠叨过无数次的故事。

  听你唠叨过的事情太多了。听你唠叨了四年,你也从领导,变成了我的亲人。

  可是我再也听不到了。你可知道有多痛啊,而且这痛,会永远伴随着这人生。

  我坐在窗前,打下这几行字的时候,眼泪好多次朦胧了双眼。高Sir,只盼你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安息,我们每个人都如同眼前的黄叶,都会有凋零的一天,你只是没有长在靠近灯光的一侧。

  因为你自己,就是那灯光。

  高Sir的关心都在细节里

  新华社巴黎分社张寒

  高Sir的细致用心、春风化雨,大概是每个人接触他的第一感受;而我作为他关怀过的下属,高Sir细心到什么程度,却是回首往事的此刻才看得更清晰。在我二十出头时,他跟我讲得最多的是要自信,年纪小、不被采访对象信任,不用故作老成,踏实工作就会赢得口碑;过了段时间他开始偶尔敲打我,怎么没有以前认真了,上“二线班”也不能迟到啊,多一个小时多看两三篇外电呢,学习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放松;再过几年,他会时不时提醒我,不要再当自己是小孩子了,跑腿采访、闷头写稿之外要多想想,不管做什么工作,任劳任怨之余也要多总结、提炼、升华,凡事有个大局观。

  后来我驻外了,刚到巴黎分社的时候他会隔三差五就打个电话给我,唠唠家长里短,看似不经意,却化解了我初到新环境的不适;日子久了,他的电话来得不再那么频繁,等他到巴黎开会时我会埋怨他不惦记老下属了,他笑呵呵地说,看你在新岗位上适应得挺好就放心了,电话打太多怕耽误你工作,可是他的关怀仍无处不在。

  写下以上文字,距离老主任的追思会不到16个小时了,几日来一直为不能最后送他一程而懊恼的我忽然情怯,回忆里满满的微小却生动的细节令我几度搁笔,泪水满溢,难抑思念。

  我要记住您的笑

  新华社亚太总分社记者易凌

  “高Sir走了,”11日下午同事微信说。这几个字看得我愣住了,顿觉一团气堵在喉头。赶紧跟体育部的几位同事确认,他们纷纷错愕,不明所以,,最后问到体育部的许基仁主任和周杰副主任,二十多分钟后,许主任一个“是”和痛哭的表情让最后一点“这是个乌龙”的希望破灭了。

  高Sir,这几天脑子翻涌着您的画面——您好像都在笑。

  2005年南京全运会,我在发稿中心看好稿光荣榜,您一旁笑呵呵:“小易凌来偷师了”,鼓励我这个外行多问多看;2006年多哈亚运会女排决赛,您不知何时潜入记者席,坐在我和同事背后默不作声“监督”我们报道,待发完英文快讯,您孩子似的拍我肩膀,当时我正忙着写简讯,头也没回,吼一声“谁呀”,您后来说吓得没敢再逗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在主新闻中心开会,您塞给我几块饼干,笑眯眯告诉我茶歇有什么好吃的,“要写好稿先吃好”;2012年伦敦,报道团给记者发补给,知道我和另一位老“外援”谭晶晶住一屋,您又是笑眯眯地多给一包方便面,嘱咐我们“项目比得晚,饿了当宵夜”;2016年8月初,社南门撞见您,您白衬衣,推着破自行车,一见面爽朗大笑说“小易凌,我退休了!”我们约着香港见。

  您看,这些我都记得。

  您的笑容,我永远都记得,可我多希望可以跟您这个父亲一样的师长说;“您别走,再带着我们去一下个运动会,好不好?”

  缅怀高Sir

  新华社体育部记者姬烨

2016年7月21日,姬烨在高殿民进行里约奥运会火炬接力之前合影,新华社记者李明摄

  高Sir在去韩国开会前还与我约定,等他回来,11月19日一起聚餐,为刚驻外回国的我和家人接风。但谁曾想,他就这样匆匆离去!

  过去两年半,我在巴西驻外,高Sir两去巴西,在我家住了一些日子。他跟我聊人生,谈业务,讲八卦。他是我的领导、长辈,更是良师益友。

  高Sir为人低调。今年7月21日,我陪高Sir在巴西参加里约奥运会火炬接力。四次跑火炬,报道九届夏奥会,他却不想让媒体报道。在我的恳求下,他才同意让我把对他的采访成稿。

  他从来不发朋友圈,跑火炬那天也不准备晒。在我们“劝说”下,他才同意发。但他不会传图,让我帮他写上“从不发朋友圈,今天得嘚瑟一下”,配了他手持火炬的照片。同事朋友们纷纷点赞留言,让他今后“多得瑟”。

  高Sir总为别人着想。跑完火炬,还未等我们说,他便邀请我们拿火炬照相,告诉我们怎样拍得好看。奥运开赛在即,我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他亲手给我熬粥做饭。等回国后,还委托前来巴西采访残奥会的同事给我们带来稀缺药品。听说我爱人爱吃瓜子,他又给捎来一包瓜子……

  高Sir,我多么希望再聆听您的教诲、看到您开怀大笑。还记得您离开巴西时,我送您到机场,而您执意要走出大厅目送我走回停车场,没想到这一别竟成诀别!高Sir,我想念您,我们一家人想念您!

  真希望这是一场梦

  新华社体育部记者林德韧

  2009年我参加工作,还记得第一次见高Sir是在他的办公室,聊天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在那之后,已把高Sir当成了亲人,已把体育部当成了家,这种感情至今未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