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阳江

冯骥才:上世纪的译本都落伍了?那分明是一座金子做的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一位曾声称用十天时间就翻译完一本畅销书的青年译者在接受采访时提出:“2000年以前,90年代、80年代出的那些译本基本上是不能看的”,因为当时的生产条件决定了“以前的人他不可能把这些书做好”。

这番言论引发了巨大的反弹,众多读者例举曾经影响过自己的经典译本加以反驳。

2000年之前的译本究竟能不能看,每个读者自有标准。毕竟,文字最有说服力。

今天,小编找到一篇作家冯骥才十多年前发表在文学报上的旧文,他如数家珍地例举心中的优秀译本,认为那些为之呕心沥血的翻译家“个个都倾尽了心中的金银绯紫,打造出一座座真金的桥”,甚至呼吁应该有一部《中国翻译史》,来记录、研究这个翻译的黄金年代。

艺术家们所弹奏的旋律,画的画儿,无须经过翻译,不胫而走,就飞到另一个国家去。但文学却不能。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的围墙。作家们大多在墙里边走来走去,要想翻越这面墙,必需通过一道道桥。造桥者就是翻译家。

然而,由一种文字变为另一种文字谈何容易,此中是优是劣,就全凭翻译的本领了。碰上好的翻译,原作的形神俱在,不会受到损失;碰上差的翻译,便驴唇不对马嘴,一切全毁。一次我去某一德语国家,拿着我的一种德文版的小说送人。我的翻译翻了翻便对我说:“这本书你千万别送人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译得太差了。人家看了会说,冯骥才的小说怎么这样糟!”气得我把带去的书都扔在旅店里。

但是,俄罗斯作家是幸运的。当他们的作品进入中国,正赶上那一代的俄文翻译人人笔精墨妙,那真是千载难逢!

汝龙被称为“把一生都献给了契诃夫,却谦卑地没有写出一篇译著前言的老译匠”。他没有俄国留学的履历。翻译《契诃夫全集》是他毕生的心愿,为此他辞去大学里的职务,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翻译。他没有正式单位编制,多年罹患肺心病的他长期依靠翻译支付医疗费。他的遗愿是将自己的全部稿费积蓄捐赠国家。

记得八十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的好。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结果还得去找汝龙。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

汝龙几乎译了契诃夫的全部作品。早在1952年他就出版了25卷本的契诃夫作品选集。契诃夫那种感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