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清远

泰国女星pinky小学教材引争议 : 正面故事多换成外国名字张卫健老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8-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外国孩子十分优秀,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学写中国字,先认外国名?…… 近日,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 " 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 "。

  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 12 册,在 520 余篇选文中,涉及外国内容的只有 80 余篇,约占 15%。

小学教材引争议 : 正面故事多换成外国名字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上语文课 孙参摄 ↑

  部分小学语文课文引发争议

  反映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存在 " 贬中崇洋 " 现象的受访者认为,相关 " 问题课文 " 有数十篇之多,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国小孩名字讲的正面故事,却换成了外国小孩名字。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 22 课《窗前的气球》,讲的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主人公却是 " 科利亚 " 这样典型的外国人名。

  " 如果将科利亚改成中国化的‘小科’‘小亚’,也完全不影响阅读。" 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城学校语文老师吴敏说。

  类似讲述外国儿童优秀品质的课文在部分受访者看来有点儿多:二年级下册第 7 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勇敢保护弱小者的 " 萨沙 ";三年级上册第 32 课《好汉查理》中,有热心照顾邻居的 " 查理 ";三年级下册第 6 课《燕子专列》中,有冰天雪地中保护动物的 " 贝蒂 "……

  同时受访者指出,中国儿童的形象在一些课文中显得较负面,以至于经常要 " 脸红 "。三年级下册第 5 课《翠鸟》中,用第一人称 " 我们 " 说出了 "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却被老渔翁制止,"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 ",接下来的就是上述第 6 课中爱护动物的 " 贝蒂 ",形成鲜明对比;二年级上册第 7 课《一分钟》中,主人公 " 元元 " 因贪睡一分钟而上课迟到二十分钟,最后 " 元元 "" 红着脸 "," 非常后悔 "……

  还有就是原作本来是反映外国人的负面品质,改编时竟替换成了中国人名字的情况。比如,《蓝色的树叶》一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自私不愿意把绿色铅笔借给同桌、同桌不得不用蓝色铅笔画树叶的故事。课文注释栏中标明 " 本文根据瓦 · 奥谢叶娃作品改编 "。很显然,作者为外国作家,但改编后主人公则成了中国人名 " 林园园 ",配图也是典型的中国小孩形象,最后主人公又 " 不由得脸红了 "。

  此外被质疑较多的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问题。《爱迪生救妈妈》,讲述的是爱迪生小时候如何聪明地帮助妈妈做急性阑尾炎手术,这一情节引发较大争议。对此,负责教材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经核查,《爱迪生救妈妈》于 2002 年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将删去《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小学教材引争议 : 正面故事多换成外国名字

  教材中还出现了 " 学洋名,认汉字 " 的反常现象。例如,《窗前的气球》《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动手做做看》等课文,都要求学生学习主人公 " 科利亚 "" 卡罗尔 "" 朗志万 "" 伊琳娜 " 名字中的 " 科 "" 卡 "" 朗 "" 伊 "" 琳 "" 娜 " 等汉字。

  客观专业地分析教材问题

  针对质疑,有受访者认为,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小学教材中存在的类似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在题为《20 年来语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径及突破空间》的论文中说,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还承担着青少年的文化养成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而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语文教材为媒介、通过阅读教学等活动来实现。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文化内涵,从文选类教材的本体看,教材中的每一篇 " 选文 " 都是蕴含着各类信息或教育价值的集合体。

  " 现在使用的部分教材,是十几年前审定通过的,一些内容确实与当下形势不相符了。但修订教材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因为部分内容有问题而否定全部,也要看到当前小学教材发挥的重要作用。" 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齐鲁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务处主任孙艳梅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 12 册,选文 520 余篇。涉及外国内容的有 80 余篇,约占 15%。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如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狼牙山五壮士》、好学上进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关爱残疾人的《掌声》、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进藏》、民族智慧的《赵州桥》《曹冲称象》等。

  多名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认为,语文教材中选取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是教材编纂者的应尽职责。小学语文教材是学习母语的基础读本,就学科特点而言其工具性重于人文性。特别是小学生,要凭借语文教材学习 3000 多个生字,所以,每个生字的第一次出现机会应该是符合汉语本意的场合," 科利亚 "" 卡罗尔 "" 伊琳娜 " 等外来词音译当然也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生字学习上应有量的控制。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2017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 中说到教材时曾强调:"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

  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舒忠、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等专家认为,教材是事关未来的基础工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教科书不能 " 贬中崇洋 "。

  有业内人士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一定要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而不应是我们的孩子对西方的历史了然于胸,却连 " 杯酒释兵权 " 和 " 三顾茅庐 " 说的是谁都不知道。

  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

  中央多次提出,"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 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

  王忠武说,在坚定和弘扬 " 四个自信 " 的大背景下,应对部分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业的梳理,如反映儿童优秀品质故事中的主人公国别、插图风格等;改编自外国作家作品中的课文,相关人物的正负面形象应尊重原著,同时要控制比例和篇幅,并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近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在教学大纲内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熊丙奇认为应改革目前以行政为主导的封闭的教材编写机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把选择使用教材的权利交给学校、老师和家长,以此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社会对教材的满意度。

  7 月初,国务院宣布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将从战略的高度,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