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茂名

宝宝安全座椅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记海工大授 "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农场攻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7-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记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院士

 

资料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江卉彭小萍 通讯员熊峰

祖国选择那些忠诚人民的人。

时代铭记那些奉献人民的人。

昨日上午,北京八一大楼,中央军委“八一勋章”颁授现场,气氛庄重热烈。

一袭白色海军服的马伟明教授第二个走上领奖台,习近平主席亲手为他佩挂“八一勋章”,颁发证书。

2016年1月,习主席为他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握手留影。

2016年3月,习主席接见军队全国人大代表时,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又见面了!”

……

一年多时间里,习主席多次接见马伟明,同他亲切交谈,询问科研项目最新进展,勉励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马伟明,57岁,江苏扬中人,著名船舶动力与电气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

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导,41岁当选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他研制的舰船发供电系统、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从落后到引领的跨越;

他攻克一项颠覆性技术关键瓶颈,为我国锻造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作出突出贡献。“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强军使命高于天。”获得军队最高荣誉后,马伟明饱含深情地说,“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制胜深蓝

 

新时期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地表现为科技的比拼。作为军队院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使命高于天,责任重如山。——马伟明

 

大国海军,砺剑深蓝。

强军路上,马伟明的创新生涯与中国海军走向深蓝,交织重叠。

那一年,某国防重大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期盼。

“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

“我是军队院士,我能做点什么?”马伟明时刻准备为国出征。经过慎重考虑,他把目标瞄准了一项制胜深蓝的国之重器关键技术。“一个世界级科技大国历时20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项目,你要强攻硬上,是不是疯了?”有人劝他。“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我们院士干什么?”马伟明坚持。

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但马伟明认准的事,决不回头。在写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大字的实验室里,在远离鲜花、掌声、聚光灯的寂寞中,他带领团队坚韧前行,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8年持续攻坚后,包括4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专家来参加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的创新壮举,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得泣不成声,认为这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其意义甚至不亚于‘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我们‘5+2’‘白加黑’,从来没有休息日,甚至连春节都不休息,一年抵别人3年。这样算下来,我们也花费了大约20年时间。”面对各种赞叹,马伟明非常淡定。

天道酬勤。攻克了这项重大技术的基础理论难关,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近几年,马伟明带领团队在该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进入“井喷期”,多型装备和技术属国际首创,全面推进了我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变革。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被称为21世纪舰船动力推进方式的“海上革命”。

该系统将传统舰船相互独立的动力和电力系统合二为一,为高能武器上舰提供平台,是舰船动力的一次技术突破。

马伟明在这一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10多年前,国外的技术路线是中压交流。经过反复研判,马伟明提出了中压直流技术路线,但3次国家顶尖专家研讨,得到的几乎是一片否定声:“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选择这条路线。凭我国现有的条件,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外国人做成了,我们才跟着做?”马伟明经过深入分析,毅然决定继续坚持往前走。

没有久坐“冷板凳”的深厚积累,就不会有创新成果的爆发。10年攻关,10年艰辛。不服输的马伟明,硬是把这一世界公认的重大核心技术难题成功解决了。世界同行这才反应过来,明确宣布:转向,搞中压直流系统。此时,马伟明已经在这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我国舰船动力的跨越发展,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追赶世界

 

核心技术必须中国制造,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

 

科学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马伟明跟随蒸蒸日上的祖国,一起追赶着世界。

图为马伟明在介绍科研成果。(视界网熊峰陈晓军摄)

图为马伟明(左三)带领团队解决科研难题。(视界网熊峰陈晓军摄)

一项“中国创造”诞生了

2002年,新华社播发一条消息:“中国教授马伟明研制出世界上首台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

国际电机界震惊了!

动力系统被称作舰船“心脏”,直接影响潜艇的生命力。过去,人民海军的潜艇电机设备大多靠进口,严重制约战斗力生成。“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深知,潜艇要装上“中国心”,必须靠中国人自己。

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它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国际上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上世纪90年代,马伟明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马伟明志在千里,看准的方向,百折不挠。通过充分论证,他创造性地设计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方案。经过8年刻苦攻关,研制出世界上首套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并正式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研发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

随后,马伟明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再接再厉,集中力量向新一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某兆瓦级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也很快研制成功。

一项成果,当年省10亿元

2008年,马伟明从合作单位湘潭电机厂获悉,作为风力发电核心部件之一的变流器全部依赖进口。当时,欧美日的几家大公司垄断了中国市场,进口产品价格高且条件苛刻——必须批量进口。“变流器技术,船舶高速发电机上有现成的!”马伟明介绍,风力发电由于风速时大时小,发出来的电不稳定,并网前需要借助变流器转变成频率、电压稳定的电,才能挂网运行。“这一原理和船舶螺旋桨调速控制类似,运用现有船用高速发电机上的技术,改造起来不难。”“外国能做的,我们必须做得更优!”马伟明决心打破国外垄断。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国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样机顺利出厂。经过运行试验,样机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电能质量测试,多项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传开,欧洲一家公司副总裁特地带技术人员到现场,了解中国产品。

当得知技术完全不同,并且“中国造”变流器性能更佳后,该公司次月起将出口中国的变流器大幅降价,从原来每台230万元(人民币)降至165万元。当年,我国就节约采购经费约10亿元。

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了话语权。国家能源局看到马伟明团队的技术成果对新能源行业具有重大作用,支持他们成立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成为首个落户军队的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基地。

在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马伟明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海岛风能、太阳能等多能源智能微网系统,一举破解偏远岛礁供电难题,成为示范工程并推广运用于南沙岛礁。

3两次交锋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马伟明

 

走进科研“无人区”领域的马伟明,很多时候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马伟明身上,这句话最有力量。

洗漱间里的实验室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提出该型发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任何问题。这更让马伟明强烈地感受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此后,在海军工程大学张盖凡教授的指导下,马伟明带领课题组,用仅有的3.5万元,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研制出了两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整整6个春秋、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反复试验,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满了半间屋子。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马伟明再赴上述外商所在公司时,面对该类发电机系统出现的“固有振荡”问题,外方专家束手无策。他们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由马伟明发明的,便提出作“私下交易”,请马伟明帮他们解决难题。马伟明的回答掷地有声:“专利技术是有价的,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

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马伟明科研团队审查,并花高价购买他们的专利。

从对中方实行技术封锁到向中方购买专利,从对中方科研人员傲慢无礼到请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这让马伟明深切地感到,祖国强大了,我们完全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引进的某大型装备的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外国代表不问青红皂白,断定是中方违规操作所致,高傲得近乎蛮横!但马伟明团队对事故鉴定的结果是:产品设计问题。

马伟明请对方提供电机系统设计图。外国代表故弄玄虚,拿出又折起,担心中方“偷学”。马伟明不温不火,变戏法似地拿出提前赶制的设计图,不仅与外方的设计图毫无二致,且放大10倍。“你们的端部设计经过力学计算吗?”指着图纸的一角,马伟明问。“计算过,但结果不能告诉你们。”外国代表道:“这属于另一个技术合同范畴,不经协议拿到报酬之前,我们是不会公开的。”“你们算没算无关紧要。我们计算的结果是,你们的设计缺陷导致电机故障。”马伟明已是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忍住了。“马博士,你的理论太离奇了。对不起,我们听不懂!”外国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准备拂袖而去。

一股热血直冲马伟明的头顶。他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翻译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开口。“照直译!”马伟明严肃地说:“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你不懂,我可以教你!”欣闻此言,马伟明的导师张盖凡教授热血沸腾,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当年我们和外国专家打交道,不知看了多少白眼,受了多少窝囊气。那时,我们技不如人,为了学点东西,只能忍气吞声。现在,我的学生敢和外国权威叫板,中国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已经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腰杆!”

4淡泊功名

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作为军人,不能只盯商场、忘了战场,不能只图赢利、忘了打赢!——马伟明

“终身做学问!”

马伟明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科学王国,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

当年,张盖凡教授将马伟明收入门下时,第一道考题就是:“人生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

马伟明立誓明志:“终身做学问!”

对他来说,做学问报效祖国,就是最大的成功,就是今生最大的价值。

1993年,马伟明赴清华大学攻读电机学博士学位。北大方正创始人王选教授的一场报告,让他心潮澎湃:“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占据了世界超过60%的市场,而我们以前所做的科研都是小打小闹的练兵。真正做科研就该像王选教授那样,静下心来干个二三十年,做出领先世界的成果来。”

他还踌躇满志地感慨:“只有奋起直追、弯道超越,才是正道。要干大事业,自己得有大本事;想干成大事业,必须有厚基础、大视野、高起点,谋划好长远发展的路径。”

从此,马伟明盯住世界领先水平的课题。“什么叫世界领先水平?”马伟明有自己的阐释:“你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始终有人跟着你做,这才叫领先;即使首创,无人跟踪也谈不上领先。”“做学问,必须沉下心来埋头干个二三十年,拥有深厚的积累,等别人想撵上你的时候,你又前进了。这样才叫真正的领先了。”

戴着颈套出差

高手出招,看似行云流水,但一招一式,都来自人所不知的艰辛。

一次,马伟明遭遇车祸,颈椎受伤。医生给他装好钢筋塑料颈套,一再叮嘱:“好好休息,否则可能落下残疾!”

但第二天,马伟明戴着颈套出差了,赶往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2007年,马伟明的父亲患胃癌到武汉做手术。可整整一个星期,马伟明成天呆在实验室,忘了告诉父亲住院的事已经联系好了。

老爷子等了几天没动静,径直闯进实验室,冲马伟明吼道:“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事不闻不问,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拼死拼活地卖命?究竟着了什么魔?”

没容父亲再往下说,马伟明说:“请您打住,不要再跟我说给谁卖命的话!我干的所有事,没有哪一级组织、哪一级领导要求或命令,都是我自己想干、喜欢干、愿意干的!”

知子莫若父,老爷子语气和缓了些:“你不是忙吗?我回去动手术好了。”“手术的事,马院士早都安排好了,您就安心住院吧。”马伟明团队的刘德志教授赶紧打圆场,父子之争这才平息。

做导师那样的铺路石

2015年11月4日,马伟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海军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走下领奖台,他作出一个决定,捐出百万港币的奖金,以导师的名字设立“盖凡奖学金”。

马伟明读本科时,张盖凡教授慧眼识珠,看中了他超凡的科研潜质,甘居幕后为他“铺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003年,76岁的张盖凡在实验室突发心脏病,倒在岗位上。但他的人梯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马伟明心里。

马伟明最想做的,就是做导师那样的铺路石,带出一批批年轻人,在国际舞台上,站得住脚,有话语权,让中国的脊梁挺起来!

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马伟明创造机会让年轻人施展才华。

2002年,马伟明创新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委以重任,执掌主设计师一职。那天,军内外100多位一流专家汇聚一堂,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初,专家们以为,报告台上的王东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员。

经过近10年奋斗,王东成功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如今,他已成为团队集成化发电方向的首席专家、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领军人才。

2005年,硕士生鲁军勇进入马伟明团队,被委以重任——担任某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负责人,负责经费达数千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过艰难攻关,这项研究取得圆满成功。今天,鲁军勇已成长为全军最年轻的国防某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并荣立一等功。

王东、鲁军勇的故事并非特例。30岁的某储能装备课题负责人欧阳斌博士、40岁的电力电子方向首席教授肖飞……马伟明创新团队里,这样的名字可以列出一串。近10年来,马伟明团队先后培养了4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并被海军授予“创新强军马伟明模范团队”荣誉称号,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2年、2017年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